最近,58同城宣布将作价87亿美元进行私有化。与买方投资财团Quantum Bloom Group LtdUI约好将以每股28美元的价格购买58同城所有已发行普通股,私有化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完成。这意味着58同城将从美国退市,自2013年赴美上市已有7年,而如今看来58同城未能逃过“七年之痒”。

当年杨幂一句“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让58同城这个招牌深深烙在用户心中,也给58同城带去了无法用金钱估量的巨大价值。但如今的58同城声势体量大不如前,网站还是那个网站,可58同城似乎已没那么“神奇”了。

那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58同城退市之后下一步又会何去何从?如果58同城继续按照现在的经营思路和模式发展下去,在当今的互联网行业中还会有未来吗?

一、58同城不再“神奇”?信息分类“贪多嚼不烂”成累赘

58同城之所以将自己定位为“神奇”的网站,是因为它的信息分类种类全面且覆盖领域广泛。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的初衷,就是要做一家能够满足与用户生活相关的一切诉求的网站。

不再“神奇”的58同城,真的被低估了吗?-最极客

基于人的多变性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一个人与生活相关的诉求的变化频次往往是相当高的,今天想找房子,明天可能就想找工作,后天想买二手车,大后天就需要人来打扫家里。而58同城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功能整合,如此一来只要信息量够大,覆盖的面足够广泛,就能吸引更多流量。

所以58同城曾经也有过十足辉煌的阶段。2005年还是门户网站信息为王的时代,58同城等一批以信息分类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而58同城在众多同行中显得尤为突出。

“信息分类”在那个用户需求远高于信息种类的年代中十足地引人注目,在58同城上可以看到招聘、房产、交友、车辆、团购等五花八门的信息,让用户看到了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且用户通过58同城获取到的信息是可以交易的,并且进行需求价值的转换,此种模式在那个年代尤为新鲜。

于是58同城一马当先,截至2010年年底,58同城的累计注册用户数就已突破400万,其用户数、流量与信息发布量在分类信息领域中都处于金字塔顶,而其余的同类竞品不是被58同城挤走就是被并购了。

不再“神奇”的58同城,真的被低估了吗?-最极客

2013年58同城在美国上市,后又获腾讯投资,资本力量逐渐雄厚。2014年姚劲波曾说要在未来几年完成超出10亿美元的投资,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进行实践:以2.67亿美元收购安居客,参与了273二手车交易网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用2000万美元投资e代驾、与昔日最大的对手赶集网合并、并购中华英才网......

在58同城上市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其参与投资并购的企业达到14家,分布于多个领域,涉及金额约为17亿美元。从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58同城想要覆盖更多信息领域的野心,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大而全的分类,使得58同城逐渐走了下坡路。

从表面上看,无所不包的58同城在完成了一系列收购并购的操作之后,成为了一个拥有超级体量的信息帝国,然而实际上58同城在各个细分领域都要面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可糟糕的是,58同城分类虽多,却并没有一个拳头产品足以与这些对手相抗衡。

例如,58同城虽有招聘功能,但招聘市场上既有智联招聘这样的老牌企业,又有后来崛起的Boss直聘、脉脉、猎聘网等平台,早已是“红海”甚至厮杀成“血海”,这些企业将招聘当作主业全力以赴尚无十分胜算,而58同城只是将招聘当作分支,自然讨不到好,反而还分散了精力。

其他领域的状况也与之类似。在房产领域,58同城并未进一步深化,只是把这一板块当作导流入口;在汽车领域,58同城面对其他如狼似虎的对手很快溃败;在出行、二手交易、家政服务等领域,58同城也都缺乏足够的市场深度和专注度。

如此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58同城不仅没能享受到大规模收购产生的红利,反而四处树敌,可自身又缺乏互联网头部企业那样的实力,于是各个领域的市场份额接连被抢夺,最终也就难免衰败。

种类繁多的领域让58同城浅尝辄止,自然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海量的浅层信息让58同城不仅不能给用户好的体验,甚至还被贴上了“骗子网站”的标签。关于58同城上个人隐私泄露、招聘骗局甚至误入传销的消息都不少见,而且被骗之后投诉无果,58同城由此在用户中的口碑每况愈下。

而面对入驻的企业,58同城也不那么“厚道”。58同城将自己作为规则制定方,想方设法让企业花钱,但是往往钱花出去了,实际效果却没见到太多。在信息尚未十分通畅的年代,这种玩法或许能够拴住企业和个人用户,但当小而美的垂直化平台日益崛起,用户就有了更多选择,自然不会再留恋58同城,这也是致使其衰落的重要因素。

服务质量差是因为企业大方向有问题,但也与企业内部的混乱脱不开干系。

网站上的不实信息多,本身就说明企业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58同城内部在2016年实行了996工作制,虽然58同城方面当时回应称此举为“常规性动员”,但996的诸多不合理之处早有结论,对员工过于苛刻,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员工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自然也不可能给用户带去很好的体验。

除了公司制度方面的缺陷,管理也较为混乱。这是因为58同城急于将势力扩张至更多领域,各种并购收购导致不同的人员被强行组合在一起,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磨合,致使58同城内部无法齐心协力,走向衰落也成了必然。

综上所述,58同城的本质问题在于“贪多嚼不烂”,样样通却样样稀松,加之各种复杂的问题,致使这家神奇的网站最终也不再神奇,而是逐渐淹没在互联网汹涌的“后浪”中。而58同城此次退市,不仅是因为其衰落的态势,也是因为有着自己的考量。

二、58同城是否被低估,取决于业务精细度而非广度

一家企业选择退市,无非是觉得自己被低估了,或者是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2013年10月在美股上市之时,58同城开盘价为21美元,IPO融资1.87亿美元。之后加速扩张步伐,2014年6月,58同城获得腾讯7.36亿美元的投资,为其此后大刀阔斧地扩张打下了资本基础。

不再“神奇”的58同城,真的被低估了吗?-最极客

虽然58同城在各个领域都未曾深耕,但这样的扩张仍然在一开始为其带去了营收和利润方面的增长:2017年58同城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13.9亿元;2018年营收同比增长30.5%,净利润同比增长53.3%,股价也达到了最高点。

2018年第三季度之后,58同城营收增速连续6个季度下滑,从33.2%降至15.1%。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疫情又爆发,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受到了影响,因此58同城选择私有化也算是规避风险的一种行为。

尝过了甜头再吃苦,这对哪家企业而言都不太能接受。诚然,58同城的业务覆盖面之广至今在互联网行业中仍无敌手,但这份风光背后其实早已是个空壳子,因为几乎在每个58同城涉足的领域,都能找到几个优秀的实力强悍的竞争对手,这样一看,就算布局的领域再多也没什么太大作用。

58同城觉得自己被低估了,但一家企业的价值决不能只以其业务布局的广度来衡量。其实综合性网站近年也常见,如美团、饿了么、携程,既有自己的主营业务,也在逐渐涉猎更多业务,但这些网站不会过分急迫地进行扩张,而是先将手中现有的业务做到极致,如此稳扎稳打逐步发展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而像58同城这样急于扩大规模而不顾周全,即使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在垂直化成为常态的互联网行业中,未来也很难产生更多的价值。

未来,58同城可能会再次上市。58同城在美股科技中概股中市值排名第16位,如果在港股上市,就不必受同股不同权的限制,而现在港股对中概股回归又极其重视,加之58同城的股东之一腾讯在港股市场影响力也不小,因而这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不过A股市场同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从美股退市在A股上市的公司不少,多数都是稳赚不赔,市值少则翻一倍,多则能翻十几倍。以当年的奇虎360为例,2016年7月从纽交所退市,将近两年之后在A股挂牌,股价一度高达66.39元,市值高达4000亿元,即使后来跌落至1246.62亿元,也达到了之前从纽交所退市时的2.4倍。

所以58同城不管走哪条路,结果都会比较好。然而照目前的情形来看,最关键的不是选择在哪里上市,而是要转变其当前老旧的经营思路和模式。

不再“神奇”的58同城,真的被低估了吗?-最极客

从前58同城辉煌的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远低于用户需求,用户可以允许信息分类网站服务不到位,毕竟在一个互联网平台上就算是要自己筛选甄别信息,也比从电线杆的广告和报纸上面获取信息要方便得多。

58同城大概是习惯了那些年用户的“宽容”,于是一味想着占领更多领域,却忘记了要跟上互联网形势的变化。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早已从提供信息升级至提供服务与价值的阶段,很显然58同城还停留在前一个阶段。

种种缺陷和思想意识层面的滞后,导致58同城被互联网“后浪”拍在了沙滩上。就分类信息而言,用户需要的不再是大而全的“神奇”,而是需要在细分需求层面做到极致的“神奇”。因此58同城也需重新作出自我审视,否则即便私有化之后再次上市,58同城也无法再次“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