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辰聪

出品丨师天浩观察(shitianhao01)

 

如果回到五一之前

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

你还想出去旅游嘛?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数据很庞大,但是还不是很直观。

上图,一起来体验下什么是人山人海

 

算了算上周“账单”,很多人开始期待“灵活休假”-最极客

(左为南京夫子庙,右为西安华清宫;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逢假期,热门景点就都会开启“人、从、众”,或者“人,人,人,人,人,人”模式。

也有网友热评打油诗:

抬头全是腚,低头全是腿,前闻汗味后闻屁,屎急尿胀无处去,上山看树,下山看路,回头看看好恐怖,汗流尽,钱花光,一瘸一拐回家乡。

无不是吐槽,五一的人人太太太多了,并没有很好的旅游体验,只有满身疲惫。

如果再给我一次五一。

那么我一定不会选择出去旅游,因为简单算了算,多花了钱,也没能好好玩。人挤人也就算了,大家都选择在五一出行,很多服务价格都出现了上涨。

更离谱的是,当到达心心念念景点发现已经被“约满”“售罄”时,当县城五星酒店一房难求、天价住宿到处都是的时候,当老字号美食排队1小时起、多城迎来堵车“堵山”“堵海”模式时。相信出去旅游的人也会烦躁,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出来吧。

尤其是对比一下这两周很多酒店的价格,算了算,这几天出去玩的话,少说也要省个几百大洋。

可是如果不五一出门旅游,又能什么时候呢?

有人会呼吁那就错峰旅行啊,选在淡季的时候,不仅便宜还很舒适,这样可太好了。因此,节后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呼吁推广“灵活休假”,很快就引起热议。国人如果可以“错峰休假”,自然也能错峰旅行了。

旅行,关键在于钱和时间。

因此,小编浅把旅行的人分成四类:

 

算了算上周“账单”,很多人开始期待“灵活休假”-最极客

 

先看一下钱

根据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

也就是人均574.1元每人/次,那么我们把有钱的标准假设为574.1元

这个数据对绝大多数人普通人来说,是挤一挤、攒一攒总是会有的。

理论上,国内也存在着带薪假期制度。

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但问题在于,在各个行业都处于高度内卷的现实背景下,很多企业并未真正赋予员工这项权利,有些员工也宁可将假期折算成现金而非自由出行,于是有可能旅游出行的时间段,依然只剩下了国家法定的长假期。

对于法定长假期

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发布,并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决定中有两点重要修改:

一是增加了2天的法定假日,使得我国的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3天;

二是明确了节假日调休的原则,明确提出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不超过6天。

这意味着我国的全年假期基本上形成了春节8天,国庆7天(如遇中秋重叠,则为8天),五一5天的三个长假,外加清明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元旦1天四个小假期且不调休的新格局。

对于五一来说,通过周末和调休一天形成的五一5天小长假不仅是年后的第一个全民长假,且在春季气候温和,正是全家一起出门不可多得的好时机。

何况打工人面对资本的“软加班”,本就是无力反抗的“温水煮青蛙”。

平时更是连拒绝都要低三下四的搜肠刮肚的找理由,好不容易有了可以说不的权利,再不去旅游就真的是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毕竟,要把家庭里上班的老大、上学的老小还有自己的空闲的时间都拼搭上,真的很不容易。

更何况出去玩嘛,人多热闹一点,沾沾人气、去去班味也是挺好的嘛

再说万一...万一人会少呢。

据此,我们把有时间的标准假设为一次性长假五天

574元和长假5天相比,哪个会更难一些呢?

除了退休的爷爷奶奶们,我相信大家都会选择是长假5天(要不咱们统计一下试一试?)

因此这两个条件中,“有钱”、“没时间”的旅行者相对是最多的,他们占据了五一出行的主力军,私以为这就是五一出行人多的原因。

集中长假给社会带来了庞大的压力

根据携程旅行发布的《“五一”假期旅行数据报告》显示:

“五一”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十名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重庆、南京、武汉、深圳、西安。长线游目的地表现亮眼,青海、新疆、宁夏等地景区门票销售额同比激增1-2倍;亲子家庭与携宠出游“双线并进”;自驾游市场“量价齐升”。

另外,邮轮游强势回归,携程预订量同比飙升120%;国潮文化深度赋能旅游,背诵经典免门票,古镇流量激增超30%;“反向旅游”带火乡村游,新疆民宿预订提前两月入旺季。此外,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30%,农耕体验、“中国购”成外国游客打卡新方式。

五一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暖新闻”

如湖北恩施宣恩县,4名游客因未订到客房,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将自家房子腾出给游客入住。

体寒而知暖,正是因为集中长假给社会所带来的庞大社会压力,让“房满”订不到房住到局长家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当前的长假模式下,旅游相关资源在短期内必然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导致部分旅游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旅游成本也迅速飙升。同时,大量游客在短期内集中出游,使得部分景区人满为患,出现大量游客深夜滞留的情况,这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五一出行中,很多人都吐槽酒店太贵了,比平时价格翻了几番,简直就是在明摆着坑人。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时间成了最稀缺的资源。人们常常感慨“时间贫穷”,在忙碌的工作与学习间隙,难得的长假成了大众翘首以盼的放松契机。然而,正是这种集中式休假模式,催生了一系列旅游乱象与社会问题。

可是如果不是因为时间“贫穷”,谁会愿意非要在五一出行呢。

热门景点人山人海,游客们尚未踏入景区,便已开启漫长的排队模式。

以西湖为例,湖畔本应是悠闲漫步、欣赏湖光山色的所在,假期却沦为人群挪动的“战场”,游客走走停停,拍照留念都成奢望,游玩体验大打折扣。更有甚者,部分景区因承载力超负荷,游客深夜滞留,疲惫不堪,旅游本该是愉悦身心的活动,却变成身心俱疲的“拉锯战”。而景区内,游乐设施排队长龙、讲解服务供不应求,旅游的品质在人潮涌动中被稀释。

面对这一困境,灵活休假制度无疑是破局的关键抓手。

其一,它能有效分散旅游出行压力。

如果可以灵活休假,如同回到了大学时光,找一个没课的一天,然后周末一头一尾分别请一天,就可以凑齐五天小长假。

假设允许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员工错峰放假,旅游需求便不再高度集中在黄金周内。假设,一个城市原本五一期间预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若实现错峰休假,分流100万-150万人次至其他时段,景区接待压力将显著减轻,游客无需在人挤人中游览,旅游品质得以提升。

这样,有了时间,既不用去人挤人、也不会遇到高价酒店的情况。

其二,灵活休假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旅游旺季的短暂爆发式消费,虽能带来高额收入,但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营成本也同步飙升,利润空间受限。

且容易造成部分景区和商家一锤子买卖心理,用口碑换消费。

而错峰休假拉长了旅游消费周期,酒店、景区等能更均衡调配资源,减少旺季人力、物资过度投入造成的浪费,均衡淡季收益过淡影响,提升全年经营效益。从微观个体角度,游客在非高峰时段出行,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服务,节省的资金可投入其他消费领域,激发经济活力。

当然,错峰休假的推行并非易事,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如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学习规划与错峰出行存在天然矛盾。

学校课程安排有其系统性与规律性,频繁调休或错峰放假,打乱教学节奏,学生难以在碎片化时间高效学习,知识连贯性受阻,教育质量或受影响,这是推行过程中需审慎权衡的难题。

企业运营层面,部分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节假日必须保持一定人力值守。

如医疗行业,医院需保障急诊、值班科室正常运转,以应对突发医疗需求。安保行业,节假日更是安全防控关键期,人员不可大量抽离。

对半错峰休假若全面铺开,虽缓解了社会承载压力,却削弱了节日氛围,背离了人们集中休息、团聚的初衷。

而允许部分员工错峰休假,既满足了行业正常经营所需人力,又能分流部分旅游需求,是更具可行性与灵活性的折衷方案。

虽然错峰出行并非易事,可事在人为。

国内并非没有实行个例。

如青岛滨海学院实行春假、五一小长假连休,从4月27日一直放到5月6日,共10天假期,且假期前后不调休。

除了大学外,杭州的中小学也落实试点春假

自2014年起,杭州的中小学试点春假,时间在4月27日至5月5日,与劳动节连休9天,形成了“春假+五一”的错峰休假模式。

这种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时间和机会选择在人数相对较少的时段出行,减轻了旅游高峰期的压力。

学校通过落实弹性错峰休假,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或研学活动,鼓励同学们利用假期走进大自然,解锁社会大课堂。

而学校是社会的天然“试验田”,无比期盼着错峰休假可以制度化、体系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再回到五一前

我还是会选择居家休息

可是如果可以选择错峰休假,错峰旅行

那么旅行也未尝不可

毕竟,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引用文章:

携程旅行《“五一”假期旅行数据报告》

老马商务评述《长假旅游“买罪受”,怎么解?|马上评》

绕粱说《梁建章:建议推广灵活休假和春秋假制度》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