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下沉之战”已延伸至物流行业。随着下沉市场消费潜力爆发,寻求新增长点的物流企业也将触角伸至增速远高于一二线城市的下沉市场,为提供更好的物流体验而提速。

众所周知,脱离过往的粗犷式发展的物流行业,依靠技术实现当日达、次日达已是一二线城市的常态。相比之下,下沉市场因基础设施薄弱,订单分散等原因,物流时效、服务仍需提升。目前,如何在下沉的新战场攻城略地,是每家物流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10月28日的京东2019全球物流峰会上,独立两年的京东物流晒出自己的下沉战略,推出供应链产业平台,聚焦“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构建产地上行和销地下沉通路,逐步实现产销打通;另外依靠5G等科技手段,构建包裹、场地、车辆、人员和设备高效连接的“智能物流世界”,降低下沉成本。

改造下沉市场设置“产地仓”

电商平台对下沉市场早有布局。据了解,早在2013年,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就在低线城市和乡村布局,通过服务站、便利店、小店的形式走进农村,着力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京东物流开启下沉战略,5G成重要助力-最极客
国家邮政局联合多部门在今年6月出台《关于推进邮政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快递服务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紧接着,企业相继跟进。今年8月,京东物流提出“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速计划,该计划重点针对低线城市城区、县城以及周边乡镇,预计2020年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2019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王振辉在发言中再次提及为下沉市场提速,这次则是借助京东物流核心的供应链优势。“在消费端我们已经实现了对效率和体验的重塑,但整个产业端的效率体验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供应链数字化是产业互联网的最佳入口,将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王振辉在峰会上举例称,服装产业的库存问题、农产品尚未形成产销一体化、餐饮业产业结构分散等,急需数字化改造。

因此,供应链产业平台主要做两件事。京东物流将提供全供应链服务,以“双24小时”和“双48小时”实现产销全链打通和国内国际双通,在“最先一公里”实现从产地出发,全国24小时达;在“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千县万镇24小时达”。同时,在国际上基于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搭建“双48小时”通路网络,让海外商品进入中国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更加便捷。

京东供应链产业平台将对下沉市场进行“改造”,通过将产地和销地网络打通,实现从采购、生产到流通、消费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真正打通产销全链路。以家电为例,京东物流今年在“家电之都”慈溪设置了产地仓,商家的入仓路途由300公里缩短至30公里,并实现“小时级”上架速度。“某电器客户自商品入驻我们的慈溪产地仓一个月来,旗舰店的用户访问量增长了10倍以上,转化率增长104%”。

通过5G智能物流平台降成本

今年双十一启动大会上,京东提出了覆盖5亿下沉用户的目标,高调围攻下沉市场。据了解,京东物流大件和中小件网络已实现大陆行政区县100%覆盖,自营配送服务覆盖了全国99%的人口,90%以上自营订单24小时送达。同时,包括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中原等全国十余个城市群在内,“半日达”服务已成标配。

王振辉向南都记者透露,四至六线城市增长超过核心城市,订单密度不错。至于如何控制企业的下沉成本,他认为,物流成本与规模和密度相关,初期或将出现短时间成本增加的情况,可借助技术手段对高密度的线路和订单进行把控,可较好平衡收益。

当下热门的5G技术即是其中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以来,京东、苏宁、菜鸟等各大物流行业企业纷纷探索5G技术应用场景,联合三大运营商在无人技术、自动驾驶、设备智控、大数据领域进行尝试,提高运营效率。

峰会上,京东首次公开展示5G智能物流平台LoMir(络谜),该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面向智能园区、智能配运、智能揽件等多种场景,支持物流信息的高效自动感知、数据精准采集等。据悉,京东物流已和三大运营商一起,在5G和IoT应用上进行探索与落地,全国首个5G智能物流示范园区已基本落成。

“5G到来的一个共识就是连接效率的提升。物流涉及大量的连接,货物、车辆、人员、设备等,连接效率提升后,将会满足更多的数据需求。”王振辉接受采访时表示,以5G智能物流平台LoMir(络谜)为例,数据可触达包裹、存储位,而4G是无法实现的,这将降低整个物流行业的成本。

此外,他还提到5G支持数据的精准采集、运营预测和智能决策。在5G条件下,物流企业不仅能够知道车辆的位置,还能掌握某一个货物在某一辆车的位置,这必然提升运营效率,也让货物更加精准、快速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我们将构建一个包裹、场地、车辆、人员和设备高效连接的‘智能物流世界’”。

转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