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亦落

春节刚过,翟天临就以“知网是什么”拉开了今年互联网大事件的序幕。随着事件的发酵升级,网友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新年第一瓜”竟然还是连环的,一个翟天临,揭开了学术圈的黑暗内幕,扯出了娱乐圈和学术圈的一系列相关人士。而翟天临也成为了“热搜上最持久的男人”,自事件发酵开始,平均每天会在热搜上出现3次。

一天上三次热搜的翟天临,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场“狂欢”-最极客

一开始人们对翟天临的关注源于对黑幕与学术不端等问题的愤怒,这当然可以被充分理解。但随着各方的回应,事件也进入了正规的处理程序。然而翟天临依然在热搜之上,此时的热搜已经逐渐变味儿,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背后的问题,而是翟天临本人,甚至已经扒出了翟天临的高考成绩。

现在的局面是,只要出现“翟天临”的地方,必然有大批网友“前赴后继”,只为吃到一口最新鲜的“瓜”。抛开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不谈,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中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去年年中,《创造101》热播,王菊备受瞩目。什么“陶渊明”、“菊外人”等自创“词汇”一时间铺天盖地而来,人们沉浸在“给王菊投票”的举动中。一个原本的普通人,借助互联网的“狂欢”为万众瞩目,“王菊”也成为了现象级的成功营销案例。

一天上三次热搜的翟天临,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场“狂欢”-最极客

在互联网狂欢的热潮中,“六学”也是典型的代表。记得猴年春晚时因为没有六小龄童,网友集体去春晚导演微博下留言,表达希望六小龄童上春晚的愿望,或是发泄没有六小龄童的不满。然而随着六小龄童受到空前的关注,他此前在许多场合中的不当言论被翻了出来,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甚至形成了“六学”,即对六小龄童的一些言行进行模仿恶搞的网络行为,模仿六小龄童语气说话,或对其言论进行改编的的网友则被称为“六学家”。

一天上三次热搜的翟天临,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场“狂欢”-最极客

可以说互联网的力量的确强大,可以揭露黑幕,可以一夜成名,可以打破权威,还能自创诸如“六学”这样的“亚文化”。然而当人们在互联网中陷入“集体无意识狂欢”状态,似乎许多事情都背离了初衷。

去年王菊火热的时候,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王菊是何许人也,就加入到投票和安利的队伍之中。也就是说许多人根本不知自己的行为有何意义,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做这件事,如果自己也加入这个队伍就有一种归属感,以及一群人一起狂欢的兴奋。

一天上三次热搜的翟天临,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场“狂欢”-最极客

六小龄童事件也有类似的效应。在人们把他可“黑”的点都挖掘出来并且尽情“咀嚼”过后,似乎仍意犹未尽,六小龄童每发一条微博,下面都可以看到“六学”、“两开花”等言论,哪怕微博原本的内容与之毫无关联。

翟天临现在正被互联网中的许多人当做发泄对象,打着正义的旗号,趁着群情激奋,对其进行与事件无关的语言暴力甚至是揭露隐私行为。

一天上三次热搜的翟天临,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场“狂欢”-最极客

其实在互联网发展的这些年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持续的发酵与过度的关注之后,事件本身无关紧要,人们到最后注重的或许只是事件中提炼出的某一个“梗”,只是需要去简化一切复杂的思考和表达,以此纾解情绪与寻求精神高潮。

此刻翟天临依然在热搜上,但迟早都会被大众遗忘。新的事件又会出现,不变的或许只有互联网中的我们寻找下一个可以引起狂欢点的渴望。互联网狂欢无罪,但对我们并无益处,在信息的洪流中,汲取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保持独立与清醒,或许才是如今沉迷互联网狂欢的我们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