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关于水滴筹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视频中展现出的内容是水滴筹的地推人员逐个病房去动员患者发起筹款,募捐金额随意填写,对发起筹款者的财产情况不加审核,每做成一单地推人员就能获得最高150元的提成。这种“扫楼式”拉捐款业务的行为招致了舆论的抨击,水滴筹方面表示这是个别地推人员的行为,已全面暂停线下服务进行彻查。

水滴筹该管管了?或许商业公司本就不该做慈善-最极客

然而这不是水滴筹以及这类平台第一次出问题了。之前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溢血众筹百万,结果被曝出家里有房有车,而且将“术后护工费用”都划入了筹款目标中。公众知道自己的捐款对象家境比自己还要殷实,纷纷对吴鹤臣及其家人的行为加以指责。

通常来说,互联网平台出现问题时,往往有“标准不明确”的锅,水滴筹这类捐款平台出现问题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然而筹款的标准却更加不好界定。人心中固然有善的一面,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的爱心是有限的,并且往往愿意施惠于弱者,所以一谈到“众筹”、“捐款”,人们就会自动把对象定在一个很低的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在何种标准之下的人才有资格发起捐款呢?似乎家破人亡走投无路那种大家都乐意扶一把,然而以当前中国的经济条件,多数申请众筹的人,家里大概都还有点积蓄,或许还买过保险。难道这种家庭就没资格接受帮助?难道真要到山穷水尽了求助社会才是正当行为?即使是吴鹤臣那种情况,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所以说这真的是一个难以敲定的标准,或者说不同的人理解不同,所以标准不管怎么定,都无法让所有人信服。

水滴筹该管管了?或许商业公司本就不该做慈善-最极客

另外财产审核环境也是个问题。彻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所有的财产并进行准确的估值,这对银行、法院都是个难题,更何况只是一家商业公司呢?看看现在众多“老赖”们躲避财产清查的各种操作,就知道在这个时代想要藏匿财产有很多渠道,所以在众筹之时,倘若发起人有意隐瞒,平台想要获取完全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基本不可能。

这些本就是矛盾极为突出的问题,但偏偏是重病众筹行业中的基础逻辑。基础逻辑没能理顺,行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出现问题是必然。

从重病众筹平台自身的角度来说,行业内的公司不止一家,且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的重点就在于资本,如何从投资方手里拿到更多的资金是关键。要知道重病众筹实质上是“慈善”,是“公益”,其本质就是“奉献”,若是老老实实地做是没法赚钱的。而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这与慈善是冲突的。

赚钱乃商业公司的立身之本,想赚钱就要有好看的数据和流量,毕竟这些是商业模式的基础。当这个行业中的公司都去追求流量,爱心必然大打折扣。你想认真审核、像个成熟的慈善机构那样收取管理费,但你的对手根本不审核也不收钱,流量必然都会跑到对手那边去。

并不是说这些公司一开始就目的不纯,而是商业竞争和慈善公益本就冲突,所以为了自己能运转下去,平台会拼命“拉新”、编故事搞营销、写文案博眼球......数据好看了但良心淡薄了,故事生动了但信任消失了。公益慈善成了生意,最终走上偏离初心的“不归路”。

水滴筹该管管了?或许商业公司本就不该做慈善-最极客

所以说商业公司做慈善本就是个不成立的命题,尽管它们的出现也帮助过不少人,截至去年,水滴筹累计筹款金额超过120亿元,捐款人次超过4亿。然而问题并不会因此消失,一旦公开就引起了舆论的质疑抨击,寒了大家的心,打击了人们献爱心的热情,甚至可能招致公众对这类平台的反感。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处理,这种商业公司做重病众筹的商业模式很可能会在未来某天全面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