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辰聪

出品丨师天浩观察(shitianhao01)

让老人被看见,让乡村被尊重。

10月18日,@李富贵发布了一篇“收谷子嘞”的视频。标题朴实的像田埂上的风:“不是因为我好而是因为你们的善良”。

镜头一开,他站在稻浪边咧嗓大喊:"收谷的来啦~”。

随后钻进老屋,奶奶一把拉住她:“吃过饭了没?”皱纹叠着笑,灰白色的头发在镜头前泛着光。

亲切的笑容也让屏幕前的我(特指小编:辰聪 下同)思绪纷繁,把我瞬间拽回老家门口,同样的问题,同样亲切的笑。

弹幕纷纷打出,原来乡愁是会动的。

李富贵视频没有炫酷转场,没有煽情配乐,只有高浓度的情感像素。

这看似粗糙的“土味”内容,藏着打磨成最精细的共情,唤起了中国人“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土味”不再等于Low,它成了低像素时代的高浓度乡愁。

而短视频这条“田埂”,让返乡青年踩着麦茬,一路把流量变成产量,把吆喝变成销量。

乡村网红只是序章,真正的主角是那些被看见的老人,和被尊重的乡土。

一、从嘲笑到泪目,我们为什么开始羡慕“李富贵”?

乡村不仅提供生存之必要,更承载精神之根本。

1.从辣眼睛到泪目

曾几何时,土意味着Low,是人们心照不宣的社交原罪。

彼时的算法将土味内容与杀马特等放进同一个池子里,刷到时人们直呼“辣眼睛”,平均时长为0.8s,生怕再看一眼就会被别人嘲笑“你土不土啊”,被钉上“土味”的标签。

形成土意味着low这样的标签,是因为在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与城市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而进入新城市的人们急于摆脱与“土”相关的身份标签,选择追求更符合都市潮流的“洋气”形象。

因此,早期的“土味”内容不仅未能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反而成为了一种需要被嘲笑和规避的社交原罪,其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核被完全遮蔽在粗糙的表象之下,甚至被归于猎奇。

实际上这是将乡土文化归于片面化和标签化的理解。在这种背景下,乡土文化被消费为一种廉价的笑料,其主体的乡村和老人,也在这种异样凝视中被客体化和边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用户审美逐渐多元化。这种单一、带有歧视性的“土味”标签开始受到离家游子们的批判。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尝试用更真诚、更细腻的视角去呈现乡村生活,挖掘其内在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从而引发了一场大型的内容“寻根”,让“土味”内容有了发展空间。

据《2025字节跳动助农数据报告》,截至2025年9月,仅抖音平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领域粉丝过万的创作者就已超过9.5万人,如果把“乡村网红”界定为“粉丝量≥1万、以乡村生活或农产品推广为核心内容的短视频/直播创作者”,则这一群体在抖音的规模已接近10万量级,且仍在快速扩容。

当“土”被重新注音为“根”,乡村也就从“落后”的坐标系里拔出,种进了“归属感”的新地图。

2.一声吆喝唤醒乡村烟火气

如今,“土”升起了烟火气,成为了国民级的泪点与治愈良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抖音@李富贵和抖音@鲍小光为代表的新一代乡村创作者应运而生,他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推陈出新的视角重新定义“土味”内容。

李富贵的一条“收谷子”的视频能收获近200万点赞,18万条真情实感的评论。鲍小光每条视频点赞在10w以上,且不乏百万爆款内容。

鲍小光用凉席变盔甲、锅盖变盾牌、粪勺更是化身“青龙偃月刀”,剧组里没有明星、后期也没有特效,拍摄一集成本甚至仅600元,却坚持凭着一口原汁原味的方言和留守老人的本色出演夕阳红的“土味三国”。

每逢拍摄,鲍小光会给老人们发些牛奶鸡蛋这些常用物品,还有几十元的片酬。

截至2025年10月,鲍小光系列短剧累计播放量已达十亿,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除了物质上的富足,参演老人们的精神上也同样得到了丰富。抖音@大奶(鲍小光群演),王奶奶拍完戏后,也学着用智能手机拍视频。有时翻出自己演的片段,看到网友夸“奶奶演得好”,能乐呵一整天。

以鲍小光为首的乡村网红不再刻意迎合或对抗主流审美,而是选择回归乡土本身,用高浓度的情感像素和真实的生活细节,构建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世界。这些镜头让乡村的烟火气成为治愈现代人精神焦虑的良方,也让“土味”内容从被嘲笑的对象,转变为让人羡慕和向往的文化景观。

这种转变并非审美的倒退,而是一场深刻的集体情感寻根。

在他们的镜头下,“土”不再是“Low”的代名词,而是升华为质朴、真诚、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相比于精心包装却缺乏情感连接的都市叙事,乡村网红们所呈现的“土味”内容,以其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和浓厚的人情味。恰恰满足了在外游子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或许不是精致却疏离的都市景观,而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充满温情与信任的“面对面”。

正如每当李富贵与老人们围坐闲话,镜头内外弥漫着一种让人心安的圆满时,屏幕前的游子总不免心生羡慕。那些被忽视的乡音、被遗忘的乡景、被简化的乡情,正通过一方屏幕,一个短视频,成为了漂泊在外游子们最坚实的情感根基。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珍视那些真实、质朴、能够触动人心的内容。

3.乡村需要我们,不及我们需要乡村

我们之所以羡慕李富贵,其根源是越来越多的游子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漂泊和无根感。

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情感上的孤独,许多游子都面临着一个“回不去的老家和一个融不进的城市”。这使得“乡愁”不再仅仅是文人骚客的专属情怀,而成为了一种广泛存在的集体情绪。

我们羡慕“李富贵”们,并非他们短视频所带来的收益和流量,而是他们那种与乡村、与老人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视频拍出了许多人想要却得不到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公众对简单、真实、有温度的生活的向往,也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精神栖息地。使得以暂时逃离都市的喧嚣和焦虑,在屏幕的另一端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心安。

因此,乡村需要我们,却不及我们需要乡村的多。

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源于生活、源于土地、源于人性的真实情感。

二.勿让“寻根”成“订根”

把“根”重新种回土地,让根长成林。

“土味”内容的崛起和乡村网红的涌现无疑为乡村提供的活力的源泉,但我们需警惕当“寻根”内容成为潮流,是否也会演变成另一种“订根”?

即过度消费、固化甚至扭曲乡村形象,从而将乡村再次推入另一种形式的“牢笼”。于是,“寻根”被预制成一次性的情绪快消品,“真实感”成为可复制的一次性流量。

1.警惕“土味”烟火气被预制

“寻根”的本意是回归本真,寻找精神的源头。

然而,在消费主义和流量逻辑的裹挟下,“寻根”的过程极易被简化为一种符号化的消费,从而陷入“订根”的陷阱。根据《2025抖音乡村内容白皮书》抽样1.2万条爆款,高频形容词前四为:淳朴、宁静、落后、苦难,出现占比48.5%。而“产业”“治理”“技术”等高新产业方面的关键词出现不足3%。

传播学中,标签=认知捷径,当捷径一旦变成主路,就形成“语义垄断”。

标签虽是流量的扶梯,却是“土味”内容发展的天花板。

而所谓“订根”,就是将乡村的形象、文化乃至其居民的生活方式,固化为一种符合市场预期的、单一且刻板的标签,从而满足城市观众的某种怀旧、猎奇或疗愈心理。

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在赞美乡村,满足部分人群的精神需求,实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和伤害。它剥夺了乡村自我表达和发展的多样性,将其“预制”成了一座为了满足外部凝视而存在的“主题公园”。

但“土味”不是滤镜,是土壤;不是剧本,是生活。

真正的“寻根”,应建立在平等与尊重之上,而非居高临下的消费。

我们可以做的,不是“帮”乡村说话,而是把话筒递回去。让奶奶自己拍视频,让大叔自己写文案,让年轻人自己决定要不要“网红”。

不是“我让你被看见”,而是“我陪你一起看见”。

2.四方齐力长成林

要让根继续向下,必须让平台、官方、创作者、观众四方同时发力。

对于平台,需设置“复杂性权重”,不限制于单一的流量标签。而是把流量给到“产业、治理、技术”类内容试点,并给予专类视频流量包支持。对高频标签“落后/苦难”自动触发审核提醒,强制弹出“多元标签推荐”,避免语义垄断。

政府也需建立“乡村内容负面清单”,通过禁止政府采购项目使用“卖惨式”宣传片,对乡村舆论风气进行再梳理。

最关键的是创作者,不仅要限制内容主题,还需合同里写加上:

①出境老人收益分成比例不低于10%。

②保留30%空白镜头,不解释、不升华,让乡村自己“说话”。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到乡村视频的时候也需要自检。

在看到卖不出去的作物时,问上一句能不能挂上电商。

也应反思自己的观看动机,我们是在真诚地感受乡村的温度,还是在寻找一种短暂的心理疗愈?

只有当观众能够以更加平视的视角去观看,以更加真诚的心态去共情,才能避免将“寻根”异化为“订根”,才能让“土味”内容保持其应有的温度和深度。

三、我能否也用我的方式,让某片土地因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土味”内容的兴起,乡村网红的涌现,让我们看到,在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有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更有无数像李福贵一样,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

当我们为他们的故事感动、为他们的笑容落泪时,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除了做一个旁观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能否也用我的方式,让某片土地因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能,但别急着“改变”它,先学会“听懂”它。

买一把米,先看清它从哪块田来。回一次家,别只拍照,也帮奶奶把谷子搬完。

我们不必成为李富贵,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村里那个“多留了一天”的人。愿我们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让某片土地,因我们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乡村不需要我们拯救,它只需要我们不再缺席。愿我们回去,不是为了“寻根”,而是为了不再做客人。